湄潭縣傾力打造:傳統茶業向現代茶業轉變
在擁有了一定基礎茶園面積之后,提出把發展茶產業重心轉移到以扶持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建設標準化基地上來,由傳統茶業向現代茶業轉變——
湄潭:茶產業轉型
引言
湄潭是我省第一茶葉大縣,茶園面積最大,茶葉加工企業最多最全,茶業綜合產值最高,是全省茶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日前,記者前往湄潭縣,就該縣茶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湄潭茶產業層次和形態正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可借鑒性,或將對全省茶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政府工作重心轉移
從建茶園到扶企業
11月26日,湄潭縣分管茶產業的副縣長馮俊峰一見到記者就興奮地說:“我們剛召開的茶產業大會上,茶產業的工作重點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前重點抓茶園建設,現在重點是抓企業建設。”記者翻開該縣剛通過的《加快茶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轉型的意見》看,只見“主要措施”下面赫然寫著“第一條: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增強產業帶動力”。
近年來,湄潭縣將發展茶產業作為農業強縣的第一支撐來抓,通過5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首先是量的擴張:截至目前,全縣茶葉基地面積達到33萬畝、產量1.5萬余噸、產值9.13億元、茶業綜合收入13.7億元;茶葉生產、經營企業發展到1家國家級、8家省級、2家市級共48家規模企業,還有280余個加工大戶、80余個經營戶、200多個專賣店。
二是質的提升:“湄潭翠芽”、“遵義紅”、“貴州針”等品牌價值不斷提升,“湄潭翠芽”的品牌價值現已達到9.03億元,并于11月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結束了貴州茶葉沒有馳名商標的歷史。同時,茶產業綜合開發也取得進展,從單一茶葉生產,發展到茶多酚、茶籽油、茶香精、茶蛋白等系列產品,茶旅一體化開發也取得一定效果等。
作為農業產業,有一定的基礎面積是必要的,但有了一定基礎規模之后,做強產業走向大市場就顯得十分重要。
湄潭縣也看到了這一點,馮俊峰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為此著急:“從茶產業立足市場、提高效益、提高帶動力角度來看,我們當前有幾個問題就非常突出:一是企業普遍弱小,融資難度大,帶動能力不強。二是茶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緊缺。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四是產品質量要求高與茶葉基地以農戶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的矛盾突出。”
馮俊峰說:“湄潭農民以前賣茶青都是幾元到十幾元一斤,今年最低賣到30元一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增多了,企業產品質量提高價格上升了,這才有了農民茶青價格的大幅上升。”他還說,目前還有幾家企業依靠科技開發出了茶多酚、茶飲料、茶葉籽油、茶皂素、茶腳爽等涉茶產品,需要大量夏秋茶、茶葉籽作原料,這又給茶農增加了創收新途徑。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企業對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強大帶動作用。
為此,湄潭縣首先統一了對龍頭企業的認識,認為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是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為此提出今后茶產業的首要任務是,培育扶強龍頭企業。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優強企業入駐發展茶產業,解決基地、加工、投入、技術、市場等問題。二要對現有的茶葉生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鼓勵擴大規模,提升技術,特別要全力扶持一批企業上市。三是支持茶葉企業配套建設茶葉基地。四是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生產和營銷大戶等成立茶葉協會等各類中介組織,形成企業、協會、茶農利益共同體。
在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措施上,湄潭縣一是采用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等方法保證企業茶青收購資金。二是為茶企提供系列政策支持,規定凡縣內注冊企業實現上市的,獎勵100萬元;對獲得認定的高新企業,獎勵5萬元等,支持涉茶企業技改升級和在品茶、食茶、用茶上開發新產品。十二五期間,湄潭縣計劃要使國家級龍頭企業要達到5家以上,并扶持1至2家上市。目前,龍頭企業中,上市條件比較成熟的是陸圣康源科技開發公司,現正加快上市步伐。
與此同時,湄潭縣努力抓好品牌的培育和質量安全,舉全縣之力傾力打造“湄潭翠芽”“遵義紅”等茶葉品牌。并且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把好質量關,完善茶園生產管理、茶青市場交易、企業收購原料、企業產品出廠、市場銷售等五個環節的檢測體系,嚴格控制殘留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超標,嚴格執行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標準。
還要加強市場網絡體系建設,目前該縣正在加快建設的位于縣城邊上的“中國茶城”,就是一個集茶葉交易市場、冷鏈物流中心、茶文化博物館、五星級酒店等多元業態為一體的大市場,它的建成運營,必將對做強湄潭茶產業,引領黔茶出山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企業創業激情迸發
精心做品牌研發新產品
湄潭縣政府把茶產業工作重心向企業轉移,湄潭的茶企業又是怎么想的呢?我們走訪了幾家涉茶企業,所見所聞,令人驚嘆,令人振奮。
來到位于湄潭綠色生態食品工業園的蘭馨茶業有限公司,迎面所見是清新宜人、茶文化氣息濃郁的辦公樓,古茶樹園,現代化廠房,公司董事長金循用他們剛研發出的新產品“茶香酒”迎接我們。
蘭馨公司前身是湄潭縣蘭馨制茶廠,自2001年改制組建為股份制民營企業以來,以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化茶葉加工、品牌化茶葉銷售為工作主線快速發展壯大,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010年被評為全國茶葉“行業十強龍頭企業”。公司有標準化生產廠房及質檢、技術中心1.78萬平方米,茶葉專用保鮮庫容1800立方米,名優茶年生產能力達1000噸。同時還建成標準有機茶園1106畝,輻射帶動農民茶葉基地3萬畝。
金循告訴記者,得益于全省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好政策,以及湄潭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正駛上發展快車道,并以創新為抓手,做大做強蘭馨品牌,他們超越傳統包裝形式,推動包裝創新。超越傳統手工制茶,實現現代化加工。超越傳統管理,實現現代管理。首創“365天茶葉零距離保鮮銷售系統”,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創新基地建設模式,打造現代大基地格局。
同時,蘭馨公司作為理事長單位,率領省內11家龍頭企業,與浙江大學、西南大學、江南大學、貴州省茶科所等大學和科研院所,共同組建了貴州省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了創新性產學研合作機制,承擔了貴州省科技重大專項“貴州扁形名茶清潔化生產線研發與運用推廣”、“顆粒型出口綠茶研究及運用”等課題的研究,有效地帶動了貴州茶產業科技創新。
今后3年要實現兩大目標,一是技改擴建,產能升級。將啟動“名優茶生產線二期工程”,新增名優茶生產能力700噸/年,年處理各類茶青4500噸,以滿足1.3萬戶茶農、3萬畝茶葉基地所產出名優茶原料的配套加工需求。二是營銷創新,重塑品牌。將以茶葉專用保鮮庫為依托,特許保鮮銷售柜為終端網點,圍繞“蘭馨雀舌”提出的“時刻鮮純的明前獨芽茶”等品牌定位,展開“365天零距離保鮮銷售新模式”,全程呵護高端綠茶品質,重塑蘭馨品牌。并將實施“50個專賣店工程”,打造貴州茶葉連鎖專賣“航母”。
來到花園式的陸圣康源科技開發公司,董事長唐弟康自豪地帶我們看了該廠先進的生產設備,并興奮地告訴記者,他開發的茶飲料“七潤有機茶”剛剛獲得“貴州名牌產品”。
在該公司的原料間堆滿了一袋袋粗茶葉,打開來看,里面全是粗枝大葉的夏秋大宗茶。唐弟康告訴記者,他們就是用這些以前被茶農丟棄或做肥料的大宗夏秋茶,通過高科技技術,加工出茶多酚、茶氨酸、茶香精、茶蛋白、茶多糖、速溶茶粉等高級保健產品。
據介紹,該公司通過與江南大學進行技術合作,采用國內外領先水平的技術和裝備,共同對貴州豐富的茶葉資源進行綜合深度開發。公司已申請15項自主發明專利,是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生產高純度茶多酚創新項目實施單位。目前已經建成年產300噸茶多酚項目,生產能力達到年產300噸茶多酚,500噸速溶茶粉。主要產品還有茶氨酸、茶香精、茶蛋白、茶多糖、茶飲料等。
為使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今年3月該公司與美國藥典會簽訂了合作協議,研究建立高純度茶多酚及天然咖啡因的國際標準;同時公司與美國F+G公司及可口可樂公司合作,將公司的高純度茶多酚和天然咖啡因銷往美國,三年內計劃銷售5000萬美元。目前,公司正在進行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同時,陸圣康源公司正在積極準備上市有關事宜,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完畢,預計在2013年上市。
來到南方嘉木食品公司,這個企業是專門用茶葉籽生產高級茶葉籽油的。董事長金德國熱情接待了我們。
在交談中了解到,金德國為充分利用茶鄉大量廢棄不用的茶葉籽,通過多年鉆研,終于攻克了茶葉籽榨油技術,研發出“低溫低水分壓榨純物理精煉技術”,并獲得國家專利,憑借這一專利技術,他們使茶葉籽油變成了口感好、極富營養價值的高端食用油。以此為主打產品,成立了南方嘉木公司。
金德國還介紹了公司發展的傳奇經歷。原來,南方嘉木公司成立以后,金德國很快發現,沒有品牌,產品再好難以走遠,甚至不得不賣給一些銷售公司貼牌銷售。經過認真思考,他認為必須引進觀念、引進資金人才,才能利用現有資源迅速把企業做大做強。于是他說服了股東,選擇了全國500強企業浙江正泰集團作為合作方,于今年8月正式合作,共同組建“貴州泰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是,我們負責生產,他們負責研發和營銷。”金德國告訴記者。他找出了正泰集團為泰谷公司做的營銷方案,無比感嘆地說:“他們的營銷理念的確太先進了,我們真是自愧不如啊。”
搭上了正泰快船,南方嘉木的發展迅速騰飛:從8月到現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生產的茶葉籽油達600噸,這是去年一年的產量,已實現產值8000多萬元。原計劃今年“吃掉”茶籽3萬噸,今年預計將超過10萬噸。產品上市后供不應求,目前該公司正在抓緊擴建廠房。
金德國還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泰谷公司目前正與江南大學、武漢工業學院、西安油科所等單位聯合用茶籽開發美容護膚用品、針劑、茶皂素、茶腳爽、洗滌用品、嬰幼兒餐具等產品。計劃2012年就要生產100噸洗滌用品和200噸茶腳爽。“十二五”期間,公司將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
記者觀察
黔茶產業騰飛的兩個關鍵
貴州茶園面積今年將突破400萬畝,位居全國第二,單單從面積看,我們似乎已是茶業大省。其實不然,我們雖然面積大,但茶產值很低,茶業企業少而小,品牌知名度低,綜合利用水平低,茶業產業鏈條弱小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省茶產業的效益。
在擁有足夠基礎規模之后,黔茶產業該如何做強做大,如何實現騰飛?
記者近日深入我省第一茶葉大縣湄潭調研,欣喜地看到,湄潭茶產業正在努力實現快速轉型升級,迅速提高茶產業經濟效益和帶動能力。在這次轉型中,湄潭縣的兩個主要做法,對于各地做大做強茶產業,實現黔茶產業騰飛,很有借鑒意義。
一是大力扶持企業。在經過多年發展探索以后,湄潭縣委、縣政府終于認識到企業對于產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充分認識到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它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是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統一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他們堅定地提出要重點扶持發展龍頭企業。
同時我們在企業看到,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湄潭的各個涉茶企業是摩拳擦掌、勇往直前。蘭馨公司以創新為先導,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努力做大企業品牌,做大企業規模。陸圣康源科技公司以科技為依托,采用國內外領先水平的技術和裝備,對貴州豐富的茶葉資源進行綜合深度開發,把以前被茶農丟棄的大宗夏秋茶加工出茶多酚、茶氨酸、速溶茶粉等高級保健產品,并積極爭取上市融資。南方嘉木公司也是通過研究專利技術,為茶農廢棄的茶葉籽找到了最好的出路,生產高級食用油。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發現,這些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勁,努力做大品牌,做大產業,完善產業鏈條。這些都是政府想做而難以做到的,但是,通過鼓勵和扶持企業,這些目的正在快速實現。
環境的事情政府要盡力做好,市場的事情就交給企業去做吧。湄潭這樣做了,正在取得顯著效果。
二是嚴格標準把好質量關。目前湄潭茶葉主要品牌是公共品牌“湄潭翠芽”,而生產方式主要以農民生產大戶為主,這就為統一質量標準、維護品牌信譽帶來了很大困難。
湄潭縣為此下大力建立了茶園生產管理、茶青市場交易、企業收購原料、企業產品出廠、市場銷售5個環節的檢測體系,嚴格控制殘留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超標,嚴格執行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標準。這個做法非常好,非常必要,為地方品牌筑起了一道防護墻,是地方茶業品牌走向大市場的堅實基礎。
一個品牌影響的是一個產品、一個企業,而一個標準,則影響一個產業,一個集群。湄潭縣狠抓茶產業標準的意義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