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基金:高度專業化跨界投資
記者 王莉萍
從國際藝術品投資基金的發展來看,往往失敗出局的藝術基金居多,只有極少數藝術基金生存了下來。在投資領域人們相信“歷史會重復”,那么目前國內70多支、規模達57.7億元的藝術投資基金將會如何發展?國內藝術基金引入拍賣、充當畫廊經紀人的特色究竟有何利弊?記者為此走訪了中國藝術市場相關專家。
藝術基金可以跨界拍賣嗎?
隨著國內天價藝術品的頻繁出現及傳統藏家的逐漸出局,以藝術品基金、拍賣行、畫廊和博覽會為構架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其中拍賣領域一方獨大,掌握了大量的市場資源、全面的市場信息,尤其是在藝術品來源及市場預期等方面尤其專業。以至于很多投資者更愿意去拍賣行“進貨”。一位經常在拍賣行買入作品的藏家對記者說:“既然我可以從拍賣行直接拍得藝術品,且半年后就能以一倍以上的拍賣價出手,那么我為什么要選擇不熟悉的藝術基金呢?”
對此現象,德美藝嘉執行總監楊心一認為,大多數藏家沒有分散風險的意識,說明這個市場還不成熟。“在拍賣行購買單件作品風險很大,特別是當你買入了高價藝術品時。而藝術品基金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分散了風險。另外,拍賣的公開競價有利于賣方而不利于買方,藝術基金是私下建倉的,溢價程度遠遠低于拍賣。第三,藝術品投資專業性很強,操盤者要對所有門類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把控度。”
藝術基金在持有期滿后如何退場是個難題。現階段,除了藏家、機構和企業接盤之外,國內藝術基金主要將拍賣公司作為有效的退出渠道。其實國內多只藝術品基金都有下屬的拍賣公司。基金引入拍賣的優勢在于,投資標的既能以價值最大化的方式退場,又能拓寬藝術品收購渠道、降低收購成本。
對此,著名藝術金融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表示:“藝術品基金做拍賣是跨界行為,是國內藝術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嘗試。中國藝術基金剛起步,其專業能力、投資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引入拍賣在現階段有利于提高藝術基金在建倉、鑒賞、退場方面的專業能力。但從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市場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需要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的團隊來扮演,如果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去跨界,拍賣行也成立基金也做畫廊,藝術基金也包裝藝術家也做畫廊,那么整個藝術市場都處在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中,既增加了市場的混亂,又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然,國外成熟藝術基金也會與大型拍賣公司合作,在基金團隊制定投資方向后,再與大型拍賣公司制定在某領域和板塊的購買意向且簽訂協議,投資標的的退出由拍賣公司最終完成。而國內藝術基金的運作與此專業流程還相去甚遠。泰瑞藝術基金營運總監王凱表示,“目前國內藝術基金多是以圈內資深收藏家為依托,基金管理團隊的實力不足。藝術品投資基金專業性極強,管理團隊不是簡單地將一部分擅長金融投資的與另外一部分藝術圈的人集合在一起,就能夠高效運轉。單一基金管理人必須同時具備美術鑒賞專業和金融投資專業,且能夠有機結合并加以運用,市場上很難找到這兩方面都專業的人才。總之對藝術和市場都有研究同時又嗅覺敏銳的人少之又少。”
藝術基金是否該充當畫廊經紀人?
藝術品基金的投資行為應該是低吸高拋賺取差價收益,還是應該投資藝術家、充當部分畫廊經紀人的角色呢?
邦文藝術投資的執行董事陳波認為,基金介入畫廊能夠推動國內一級市場成型。“國內藝術市場,畫廊的市場空間被擠壓得很小,拍賣占據了超過70%以上的份額,此外私下交易的畫廊和經紀人大約占有30%的市場份額。一級市場沒有成型的主要原因是畫廊的資本實力不夠,如果基金和畫廊結合,以一種長期投資的心態來培養和扶持藝術家,那么畫廊才有希望影響市場。”不過,某私募藝術基金的管理人卻認為,基金的資金規模較大,如果介入展覽、評論界和博覽會,將會干預藝術家作品的市場價格。“基金的投資行為是選擇對的投資標的買進建倉和選擇賣出方式順利退場。藝術基金介入畫廊層面,走包裝、投資年輕畫家的路線,除了投資風險大之外,也有失公允,市場會擔心你的道德風險。”
對此,西沐認為:“藝術品投資是跨界行為,投資顧問應該對畫廊、拍賣行、博覽會層面非常熟悉且運作自如。在跨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把握市場走勢,制定投資計劃和風控措施,何時建倉如何退出也要提前規劃。藝術基金是一個集合投資的平臺,藝術品是非標準化產品,基金的投資行為更多取決于投資顧問的個人理念、經驗、能力和水平。現階段也正是投資顧問探索市場的時期。今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回調,標的能否實現預期收益順利退場考驗著投資顧問。不過國內藝術市場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只要是好東西就可以賣出好價錢。市場檢驗投資顧問的關鍵就在于,投資顧問手里拿的是什么牌,手里有好牌退出沒有問題,只有退出時才能看出一個投資顧問的專業水平。”
歷史會重復嗎?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18日,國內近30家藝術品投資基金公司已發行了70多只藝術品基金,基金規模總計57.7億元。而從國際藝術品投資基金的發展來看,失敗出局的藝術基金居多,只有極少數藝術基金生存了下來,而且其投資規模并不大。在投資領域人們相信“歷史會重復”,那么國內藝術投資基金也會走上國外發展、擴張、萎縮的老路嗎?
楊心一告訴記者:“從國際藝術品基金的發展來看,失敗者居多,只有極少數藝術品基金存活了下來,這個比例還不到10%。但我認為國內藝術品基金不會重復國外的發展模式。因為兩個市場的結構完全不同,且大眾對藝術品的價值觀念也不同。舉例來說,國外投資渠道比較多,有很多金融衍生品可供投資者選擇,所以大多數投資者并不會投向藝術品,國外藝術品基金的針對性非常強,而國內是大量資金涌入藝術市場,這不但導致了規模迅速擴大,且直接產生了投資收益;第二,國內外藝術品持有期差距很大。根據梅摩指數,西方一件作品二次交易的時間平均為15年左右,而國內平均只有2年時間。換手率高就意味著藝術基金在建倉時能夠買到好東西,退場時也有人接盤;第三,西方藏家對藝術品的概念不同于國內藏家。西方藏家對藝術品的概念是分級的,有投資、收藏、喜好三種類型,而且藏家以最高層次的喜好為主流,在國內完全是顛倒過來的。有人炒作,投資市場才會火。所以國內藝術基金上演的故事將會完全不同。”
西沐認為國內外藝術品投資存在理念差異,在中國藝術金融化的過程中,要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金融與產業。“藝術資產屬于一種輕資產,不僅敏感性高且脆弱性強。它與其他資產的關聯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通過歷史分析其關聯行為,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品資產市場的高敏感性與脆弱性。在世界發達國家,藝術品并不是重要的投資標的,只能算是另類投資,可以說占的比例并不大。在西方財富整合中,藝術品作為一種資產配置已深入人心。也就是說,在西方藝術品作為投資還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時候,西方已經盛行的是將藝術品作為資產配置的一個選項。所謂資產配置就是用資產的多元化配置來分散資產風險,是中長期行為。但在我國卻有所不同,旺盛的投資需求、有限的產品選擇、短期獲利的投資意愿及監管缺失等,使得藝術金融更多地被當成一種理財工具,是短期的投機行為。現實需要我們在借鑒國外先進藝術金融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探索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金融與產業。”
國內藝術基金2011年經歷了井噴式地擴張,而今年藝術市場遭遇寒流,而部分藝術品信托和基金產品卻面臨退出。
楊心一告訴記者:“雖然國內藝術基金擴張得很快,但具體到基金經理究竟買了什么標的,我們并不知道,有的可能是古董,有些可能是油畫,有些可能根本沒有投向藝術市場,所以市場究竟投入了多少資金還是一個問號,我們很難說其對市場的沖擊有多大。”楊心一認為國內藝術基金會繼續擴張,“因為藝術市場基本面沒有變化,再加上國內投資市場的大環境不好,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比較狹窄,而藝術品抗跌性明顯,藝術市場向上的趨勢會繼續吸引資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