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人力資本差距關系中國未來發展
時間:2014-3-27 16:34:43 | 信息來源:財新網 | 發布者:liu
投資教育,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對中國的未來究竟意味著什么?
2014年3月26日,在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成立大會暨“農村公共服務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美方主任Scott Rozelle,用差距的“鐵規律”回答了這一問題。
Scott介紹,這一“鐵規律”是一個看上去頗為簡單的公式: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資本差距=明天的收入差距。
在Scott看來,當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經濟增長的放緩乃是必然。當沒有足夠的財富對窮人進行轉移支付以滿足他們的收入訴求,這部分人訴諸暴力、幫派、犯罪,是世界普遍的經驗。
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放緩是必然趨勢。關鍵的問題在于,中國的收入差距是否還會進一步擴大。
Scott指出,中國“今天的收入差距”幾乎是中等收入國家中最高的,而且還在不斷擴大,而更需要警惕的是“今天的人力資本差距”。Scott對中國這一差距的判斷是“居世界前幾名”。
中國城市有4500萬6-15歲的兒童,在中國貧困農村地區是8000萬。Scott介紹,城市孩子上大學的概率,是貧困農村孩子的八倍;上名牌大學則是21倍。
盡管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但在Scott看來,面對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挑戰,至少每個孩子都應該上高中,才能奠定今后20年勞動力所需的基本技能。
在中國貧困農村地區,只有37%的初中畢業上會上高中。Scott認為,昂貴的學費和嚴格的入學限制是中國貧困地區高中入學率低的原因。但中國政府的應對策略,并非提供免費的普通高中教育,或增加普通高中的入學名額,而是不斷擴大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
REAP研究發現,東部地區職業教育確實能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并保證學生的基本學術技能沒有退化。但在西部貧困地區,學生不僅職業技能沒有提高,學術技能甚至還在退步。“學生在中職學校沒有學到任何東西。”Scott說。西部貧困地區中職學校的學生輟學率,在入學兩年后高達61%。
事實上,不僅高中,REAP的研究顯示,問題早在初中就已出現。只有入學之初就決定要讀高中的學生,學業成績會有所進步;那些決定畢業后即就業、讀職高或沒想好的孩子,學業水平不僅沒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這些學業表現較差的孩子中,還有67.4%的學生因被老師忽略甚至孤立,而表現出高度焦慮和抑郁;這一比例在學業表現較好的學生中是30.2%。最終的結果是,有超過3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就選擇輟學。
Scott指出,這些輟學時才13歲的學生,在2030年時大概30歲,他們閱讀、書寫能力有限,未來的就業能力有限。屆時他們對教育體制的不滿,就會轉變為對政府和社會的不滿。
更進一步追究,這樣的差距不僅在初中階段,在學前和小學階段也同樣明顯。如已被教育部門和社會公眾所重視的貧困地區教育基礎投資問題、兒童營養問題等。
而在更早的階段,即兒童出生的前1000天,貧困農村地區就有55%的嬰幼兒貧血,70%的嬰幼兒在認知或運動方面發育遲緩。
Scott強調,中國若不采取措施縮小“今天的人力資本差距”,那么“明天的收入差距”就將走向極端。
Scott呼吁,中國的學界要積極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爭取政府的政策參與,共同為縮小今天的人力資本差距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