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戰略》之微博社會學
時間:2013-6-20 10:57:39 | 信息來源:價值中國 | 發布者:liu
微博的本質是媒體,這與微信的本質是圈子,有著本質的不同,微博的價值在于打造了一個“瞬連”的自媒體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是報紙,都是電視臺。
不同的是,發布的平臺是手機。這是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手媒體傳播體系,我對你發布(這是一),粉絲看(這是多)。我關注的人發布(這是多),我看(這是一)。
140字,這一模仿國外的中國版Twriter,自從出生以來,對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形成了多大的影響?從郭美美“炫富”秒殺紅十字會,到陜西質量監督局長“一笑下馬”的“表叔事件”,這是政治。從小米不做一分錢電視廣告,靠微博與網絡營銷做到幾百億,到方舟子指責韓寒代筆的方韓大戰,這是經濟與文化。
微博為什么這么強大?這是由微博的四大特性決定的。
第一特性:現場性,現場即真相。
有一句話說得好,眼見為實。
當然,眼見的并不一定就是真相,但還有什么比看到的更接近于真相?或者說,人們相信什么是真相?
空間的存在,對真相是一大威脅。因為有了空間的隔離,人們就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這一點點世界,這就有了“封鎖消息”這種邪惡的管理方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似乎很殘酷,但其實這是兩個空間世界所發生的事,朱門內的酒肉與路邊的“凍死骨”,往往發生在兩個空間。這種在文學上十分動情的對比,很少同時被“眼見”。
千百年來,人們就生活在這種被空間隔離的世界中,很多惡劣事件,只要把門一關,封鎖消息,就啥事沒有,相當于沒發生。
但微博改變了時間和空間的隔離,今天的手機“瞬連”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從而也就打破了空間封鎖,手機之間通過微博,微信,或者其它任何社交工具,實現了“瞬連”,實現了無縫對接。
舉個例子,有個小伙子在商場突然向自己的女朋友求婚,這件事大概也就是幾個在商場的人能夠看到,也最多會在幾個人的口頭傳播。但有人把看到的場景發到了微博上,然后再有人轉發,于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浪漫場景,就成為全球性的一個事件。
在“瞬連”的今天,每天有多少這樣的事發生?或者說,如果這樣小小的浪漫都會成為全到球傳播的事件,那么,那些惡行如果發生,還能夠封鎖住嗎?
于是我們知道了,微博讓每一個場景都成為現場,比如:
官員們偶而露富的“戴表”也許就會被發到微博上,從而斷送前程。
企業的產品問題不再是一個消費者的事,任何產品的問題被到微博上,或者被消費者評為差,便會形成既成事實,從此,任何一個消費者的意見,都會因為微博而成為“社會意識”。
每個人的微博,也會從此成為“本人”的檔案,任何在微博上的言論,都會成他新的“社會身份”。
這就是微博的現場性,每天打開微博,我們都能夠看到很多人在各種不同的“現場”發布他們的所見所聞,中國雅安的地震,國家沒有發現正式消息之前,微博已經有很多人,從成都,從西安,從蘭州各地發出了震感的微博,于是我們就知道,在這個幾個城市中間的某個地區,一定發生了地震,而且大家還可以根據現場的描述,推斷出這個地震的震級。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的槍擊案中。包括象王石在內的一些中國人,也在美國參加發這場馬拉松,于是現場的情況就第一時間從微博傳來,于是我們不需要中央電視臺,不需要報紙,就知道了遠在地球那一端發生的悲劇。
基于手機的“瞬連”,為微博創造了一個強大無比的功能,那就是在任何地方,只有有手機,有信號,這個地方就被“直播”了,而我們每一個人,并不需要親自到那兒,就能夠知道那兒發生的一切,而這一切,完全是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發布的。
這種在信息傳播上的“我為人人發微博,人人為我發微博”,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實現了信息的“地球一家人”,信息從此打破了時空限制,“所見即所聞”。
當然,對于一個強調信息控制的國度來說,對于每一個人最大的好處是突破了信息封鎖,特別是對過去歷史的真相探索。相信大家都意會得到我講的是什么,,在微博這幾年中的傳播中,有多少歷史真相被挖掘出來?而這是真相,也許是一個政權賴以生存的基礎呢?
社會學對一個政權的合法性是用“認同”來衡量的,認同即合法,從這個意義上講,微博正在做著啟蒙,一個從胡適那一代起就在做的工作,啟發民智,遠比什么革命都重要。
所以,微博現場性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的現場,那是指在現場的當事人發出的現場描述,從而讓遠在他方的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的“真實性”。
另一個是指間接的現場,這是指一些業余或專業的專家與學者對“碎片化現場”的專業分析,這些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還原歷史的真相,可以幫助看到現象背后的“現象”,看到那些掩藏在精心布置的假象后的“秘密”。
我想,九泉之下的那一代啟蒙思想家們,一定想象不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啟發民智的使命,被微博承擔起來了,而微博背后,是無數又無數的網民。
啟蒙來了,憲政還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