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飛地經濟”異地建園項目開花結果
金黔在線訊 根據大龍工業園區石阡產業園辦公室統計,目前,石阡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已引進項目13個,簽約資金52億元。使大龍開發區石阡產業園成為了石阡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點。
2012年,石阡縣大膽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在銅仁市大龍經濟開發區建設石阡產業園,在全省率先探索“飛地經濟”模式,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工業經濟發展新路子。
據了解,“石阡產業園”用地規劃總面積為10平方公里,按照開發區規劃功能進行分期、分批次、分條塊的建設供地政策,首期規劃3713畝作為“石阡產業園”核心區。今后3至5年,石阡產業園將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達300億元以上,建成標準化廠房50萬平方米,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450億元以上,工業產值力爭突破350億元以上。
結合“石阡產業園”概念性規劃,石阡全力完善“飛地經濟”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園區橫一、橫二和縱一道路建設,以及園區供水排水、供電設施、通訊管網建設,啟動了“四綠”工程,重點組織道路沿線、邊坡、企業內部綠化建設。
同時,該縣已重點圍繞產業定位及循環經濟、鋰離子電池、石材綜合開發、新材料不銹鋼復合材、短流程和綠色高端鑄造等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引進新型建材、“三廢”利用、石粉印刷的配套與深加工、現代物流等項目。
如今,已引進項目13個,簽約資金52億元,有5戶企業入駐園區,三戶企業擬在6月份投產。
經濟名詞
飛地經濟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飛地經濟”是在推進工業化和招商引資過程中,甲乙雙方通過打破行政管轄關系,把甲地招入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隸屬乙地的工業園區,利用稅收分配、政績考核等一系列科學的利益機制,擴大兩地合作廣度,加深兩地合作深度,從而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