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座生態博物館在發展與保護中求平衡
時間:2013-4-18 11:47:25 |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 發布者:admin

圖為長角苗少女在表演苗族舞蹈。 王超 攝

在草坪上玩耍的長角苗女孩。 王超 攝
中新網六枝4月16日電 (記者 王超)在貴州六枝特區梭戛鄉境內,坐落著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在這里居住的的苗族分支“長角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支系之一。如今這個偏遠的民族村寨的生活方式正發生著改變,他們正試圖在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間找到平衡。
作為中國和挪威文化合作項目,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開館,由苗寨社區和信息中心構成。博物館所在的六枝特區梭戛鄉高興村就是苗族聚居地的主要村寨之一,生活在這里苗族居民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和延續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
記者剛要進入博物館就被帶著巨大牛角狀頭飾的長角苗少女圍住,需喝下她們用牛角端來“攔門酒”才能進入。她們頭的頭飾是用歷代母系長輩的頭發摻著黑麻毛線搓成辮子纏于木角上,扎成的大髻,有3至6公斤重,因外型似牛角而被稱作“長角苗”。
在博物館內,十多個長角苗少女正在為觀光的游客表演歌舞,還有幾個苗族小女孩聚在草坪上玩著手機。25歲的熊壯美,長期在博物館內從事民族服裝制作和民族歌舞表演,她告訴記者,雖然政府加大了對博物館的開發,到這里旅游的客人也越來越多,但這并未影響到當地村民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并且由于能帶來經濟收入,村民們也都很重視對文化的保護。
由于地勢偏遠,高興村村民長期從事傳統種植業,2002年前,這里的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許多村民都還居住在茅草房中,高興村也被列為六枝特區異地扶貧開發項目建設村。十年間,高興村通過新居建設,讓村里通水通電通路,利用民族文化開發旅游業,使得當地400多戶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達到4000多元。
對于這樣的發展,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工作人員毛仕忠坦言,文化的開發會與保護有一定的沖突,但他也表示,不能因為保護文化就讓當地居民永遠的貧困下去,而是要在發展的基礎上保護,像在民居改造的過程中,讓他們搬出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雖然改變傳統地建筑樣式,但避免了他們居住危房的隱患,而傳統的建筑可以建立資料信息中心讓它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