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謹慎試點到開門迎客 QFII有望成治療A股頑疾良方
* 監管層冀望機構化治A股頑疾,QFII成主力
* QFII投資理念,給A股市場帶來清風
* QFII效用尚待其規模擴大
* 臺灣經驗提供好的例證
發稿 林琦/董永年
路透上海/臺北12月11日電---中國十年前小心翼翼地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到今日成為監管層冀望治療A股頑疾的良方.QFII終將從羊腸小徑駛向高速大道.
業內人士指出,QFII目前對A股市場的作用仍微不足道,但隨著其規模滾雪球式地擴大,QFII帶來的海外投資理念,無疑將給近年來概念題材滿天飛的本土市場帶來更多清風,從而由內至外地改變A股波動機理.
"按以往經驗來看,隨著機構投資者倉位的明顯增加,傳統炒作主力會少很多,因為他們會發現其拉動個股的力量已不如這些長線機構."理柏亞洲區研究總監馮志源指出.
截止10月,近200家QFII機構共計獲得335.68億美元額度.業內人士估計,即使計入累計資本增值部分,目前QFII持有股票占滬深兩個市場總市值僅略超過1%.
包括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傳統機構在內,目前A股市場機構持股市值占比兩成不到,遠低于發達市場的70-80%,因此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上任之后,將發展機構投資者作為其改革方向之一,而QFII是重點發展對象之一,9月由滬深證交所牽頭聯手首次全球路演,游說海外機構透過QFII途徑投資A股.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沃倫.巴菲特(這樣的個人投資者),也更希望更多的專業投資者和理財機構,這樣我們的市場才會比較穩定,不會經常地追漲殺跌."郭樹清近期曾公開表露其心聲.
按市值計算,中國股市已是全球第三大市場,但A股經常會出現一些新興市場常有的現象,例如股指波動劇烈,個股炒作較常見等.在摩根資產管理太平洋區投資組常務董事黃淑敏的眼里,A股經常會"漲到你完全看不懂的地步."
"這可能與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相關,散戶比例比較高"她說,在這種投資者結構下,在市場情緒過度樂觀時,A股往往看不到頂,而在市場情緒過于悲觀時,A股的底又似乎深不可測.
**為什么是QFII**
其實,國內不乏公募基金和險資等機構投資者,但大多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最缺的是真正能夠堅持長期投資理念的機構,QFII是一個很好的候選人.
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副司長郭松近日表示,"我們一直在追求吸引中長期的資金進入中長期的市場,所以無論在我們的法規還是具體的審批過程當中,我們都在強調吸引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這是我們不變的目標."
他說,從外管局的觀點角度看,QFII不僅僅引進的是資金,更多的是引進投資理念和引進長期機構投資者.
今年,例如香港金管局、挪威央行、新加坡政策投資公司等主權公司或貨幣當局獲批的QFII額度已至10億美元上限.監管層近期正考慮提高單個機構的額度上限,長線投資者將會優先考慮.
普林斯頓大學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Jennifer M. Birmingham最近指出,"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資本來源,而且也不會因為短期的失望來打擊長期的投資理念."
與之相對應的,國內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大多過于關注短期業績排名,操作策略過于短線化.海富通基金總經理田仁燦曾無奈地解釋道,"我們的老板(投資人)都是散戶啊."
近日證監會內部會議透出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QFII機構平均年周轉率1.84倍,即每年換倉兩次不到,但國內公募基金每年平均周轉率為4倍,私募基金可能更高一些.上海一位券商QFII業務經理曾感嘆:"有些QFII怎么這樣沉得往氣,虧損50%還能堅持原先策略,紋絲不動."
瑞銀中國QFII業務負責人房東明認為,"海外長線機構投資者,帶來了穩定成熟的投資理念,在股市大跌或較大投資虧損時,不僅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且有應變漲跌的成熟機制.而中小投資者相對而言,總是會有追漲殺跌的過程."
**他山之石**
其實,30年前開始引入QFII機制的臺灣證券市場演變,相信能給中國帶來一些借鏡.
"臺灣當時采用QFII最大效果,就是從傳統老派的技術分析,走向基本分析",臺灣最大基金公司--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圣回憶道.
他說,以前大家都是看圖說故事,后來券商為了服務外資,才成立專職研究機構,讓臺灣券商的服務擴展到國際,過程中也強化了臺灣資本市場對基本面的注重,散戶也因此對產業認識如數家珍.
臺灣自1983年開始允許外資投資當地證券,首先是開放當地證券投資信托公司在海外募資,然后投資臺灣證券市場,然后自1990年起允許QFII直接投資臺灣證券市場,1996起進一步開放到自然人和一般機構.2003年9月底,臺灣取消了QFII制度,外國機構投資者投資臺灣證券完全無額度限制.
他說,以前外資操作常常不如散戶,但2000年后,外資慢慢掌握產業脈動,以及企業持股比例,升化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無論投資人關系(IR)與公共關系(PR)都進入了更深的層次.
中國獨立基金咨詢機構--咨奔商務咨詢研究主管張浩川指出,QFII穩定市場作用能否奏效,還需要等待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轉變的關鍵節點可能是QFII持股占比達到10%以上,但這意味著屆時QFII規模將是目前的10倍左右.
**態度急轉**
"大陸過去對QFII是采取守勢,未來會慢慢變成攻勢.以前是怕你進來,變成是怕你不進來,這心態轉變很大."劉宗圣指出.
今年來,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對QFII資格和額度的審核明顯加快,前十個月新批額度已超過過去四年批準額的總和.業內人士評論稱,中國承受的熱錢流入壓力減緩,可能是監管層加速審批的推動力之一.
房東明亦表示,"對于中國QFII及資本市場的開放趨勢和方向,我很有信心,這不會因為貨幣供給或者股市高低而發生變化."
他說,今后三年是中國宏觀經濟轉型的關鍵期,人民幣國際化也有許多計劃和期許,因此這些都會對未來QFII開放帶來蠻大的推動作用."我個人樂觀估計,三年內完全有機會把現有的QFII額度(800億美元)消化掉."
從監管層近期舉措和表態來看,積極發展QFII意圖十分明顯.郭樹清曾表示,"若是800億美元額度全部用完,我們肯定會繼續擴大."
不過,臺灣凱基投顧總經理朱晏民提出,大陸的問題在于額度不夠,且進入后限制很多,匯入后馬上要投資,且滿一年才能匯出,這比臺灣早期還要嚴.
"我認為它們不會開放太快,因為當地證券業還無法與外資機構自由競爭,臺灣當年一點都不管券商死活,一下子就全開了,所以臺灣券商很辛苦,不像大陸已經培養了很大的券商,但若貿然開放,競爭力還是有很大的問題."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