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面臨更復雜國際環境
說到此次調查與聽證,一位華為員工的反應是:“習以為常了。”彭博社分析,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可能對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市場開展業務制造更多障礙。
“美國是最后一塊沒有進入的市場,也是最難進入的市場。”該名華為工作人員說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國市場的封閉。事實上,最不開放的市場就是美國,貿易壁壘問題嚴重。但是這種貿易壁壘不是美國政府有意針對中國企業設置的,美國政府不會毫無根據的抵制中國貨、或者擔心中國交換機帶來的信息安全危險。”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年正值美國大選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一位眾議員欲當選參議員,因此策劃此事來贏得美國科技企業的支持,意圖拉選票。華盛頓正處于大選當前的政治季節,“中國話題”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美國兩黨爭相“示強”的工具,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相關報告其實就是一種“政治操弄”。透過此舉還可以看到,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對經濟“自上而下”的介入日益加深,頻頻動用國家力量維護企業利益,使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上升為國家間的競爭,深刻改變了國際競爭格局。
“這個貿易壁壘其實是美國制度下的特有產物。美國是選舉制國家,政策法規的制定不是基于公平原則,而是被游說集團左右。”
入鄉隨俗的華為必然也打起游說公司的主意。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份,華為首次聘請游說者作為公司內部員工,包括三位前任國會助手。而且今年上半年,華為在美國加大了游說費用的投入。根據美國參議院的記錄,今年前六個月,華為在美游說費用達到82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0萬美元。
華為在美國市場面臨的問題,是“所有外國企業在美國都面臨的問題”,雖然全球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帶去了資金和就業機會,但沖突還是以種種原因出現。從華為在美國投資屢屢遇阻可以看出國際化這條道路并不平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除了面臨眾多的商業性風險之外,還面臨著許多政治風險。中國企業必須學習游戲規則,掌握防范風險的技巧,擺脫被動局面,才能在資本時代享有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