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再漲價 顯現定價機制改革信號
符合市場預期 “油荒”或難現 改革信號
正如本報所報道,“三連跌”之后,中國成品油年內第三次漲價的“靴子”正式落地。
8月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自明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90元和370元,折算到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零售價格分別提高0.29元和0.32元。這意味著,在經歷了短暫的“6時代”之后,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93號油價將重新回到“7時代”。
與此同時,多位市場機構分析師昨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由于7月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回落到2%以內,因此,本次成品油漲價對市場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一方面,本次價格上調后,“石化雙雄”——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煉油利潤將逐步好轉,并將有利于其三季度的業績。
調價符合預期
國家發改委本次漲價前,中國汽、柴油價格先后進行了5次調整。其中,2月和3月曾連續兩次上調,5月、6月和7月實現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實施以來的首次“三連跌”。
不過,“三連跌”之后,國際原油市場就開始大幅回暖。以與中國成品油調價密切相關的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為例,7月10日中國降低成品油價之后,布倫特油價就從100美元/桶漲到了8月9日凌晨時的112美元/桶。
對此,據市場機構安迅思息旺能源和金銀島等的最新統計,布倫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的加權均價變化率均為+7.2%左右。與此同時,市場早已充滿了漲價預期——批發商開始囤貨待漲,相關企業似乎也重新出現了惜售行為,少數地區甚至已加不到93號汽油和0號柴油。
8月9日,調價的靴子最終落地:汽油價格上調390元/噸,柴油價格上漲370元/噸。“按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本次調價實際上未完全到位。”卓創資訊分析師呂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不過,結合目前最新的市場供需情況、匯率變動等多個綜合因素,本次漲價的幅度總體還是在市場的預期之內。”
利好“石化雙雄”
對于本次調價的影響,金銀島提供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分析稱,“油價上漲將增加用油企業及消費者的開支,主要是對農業、林業、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帶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給出租車、長途運輸等帶來直接的成本上升壓力。”
金銀島同時認為,短期看,由于成品油價格在CPI中所占比重較小,且中國家庭能源消費中,電和天然氣的支出占大部分,而汽、柴油的權重僅占2%,故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對家庭生活成本直接影響有限。
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本次上調的好處是時間節點,“恰逢CPI回落到2%以內,因此,對物價等的直接影響就會很小,且肯定不及去年物價高企時汽、柴油價格上漲的影響”。
在廖凱舜看來,本次調價將對“石化雙雄”產生明顯利好,尤其是喊虧不斷的煉油環節。
“對于煉油廠來說,第三季度的利潤就很可能得到保證。”呂斌同樣認為,“這客觀上有利于保證石化企業生產的積極性。”此前,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報告,今年前5個月,煉油業累計虧損超過166億元。
顯現改革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不同,國家發改委及時對汽、柴油價格進行了上調。
“縱向比較歷次調價,這實際上還是顯現了一絲改革的信號:與國際接軌,加快市場化,減少行政干預的色彩。”廖凱舜認為,“這同時將緩解外界對國際相關部門‘漲快跌慢’的爭議,即不管是漲價還是降價,調價的時間點都是一樣的。”
不過,眾人期待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并未隨本次油價上調一并出現。對此,中宇資訊分析師王金濤猜測,新定價機制的改革思路或已基本成形,有關部門或仍在等待“較為合適的時機”。在王金濤看來,第三季度仍屬于“合適的時機”:一方面,第三季度開始,國內煉廠將享受到6月國際原油“V型”底部的成本優勢,同時,由于7月以來國際原油的強勢反彈,石化產品價格整體上漲,這意味著,煉廠的壓力將有所緩解;另一方面,由于四季度多個國家面臨換屆選舉,尤其是美國大選等政治層面的博弈可能使四季度原油走勢相對平緩,這將為三季度新價改的出現埋下比較好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