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垃圾處理新政應容納基層設計
借助一份市人大代表的聯名提案,廣州迅速重啟垃圾處理的行政安排。前日,市城管委公開了本月初由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的城市廢棄物處置利用實施方案全文。未來三年將建6座垃圾焚燒廠,項目實施以融資為主,鼓勵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該產業。城管委主任李廷貴承諾:建完這6個廠可以一勞永逸,保證廣州50年不受垃圾困擾。
廣州垃圾處理不是新鮮話題,在2009年至2010年就曾產生過較大的爭議,市民與主管部門的意見一度形成僵局,最終導致有價值的官民互動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和兩年前的隱忍和低調相比,掛牌兩年半的城管委自信滿滿,在本輪重新推動垃圾處理上表現強勢。種種跡象表明,廣州垃圾處理被賦予加速度,進入了新的格局。
分析新版本的垃圾處理計劃,它繼續鞏固了城管委的主導地位,沿襲了過往垃圾焚燒處理的思路,但是對垃圾分類的強調要比往年明顯。通過分類來達到垃圾減量,也是上一輪風波中市民的主要訴求之一,新方案對此有體現。另一個變化是在名義上廢除了廣日集團的獨家經營權,允許社會企業進入,但新增投融資權撐大了行政勢力范圍。
減量分類本是前兩年民意的重點要求,城管委現今占據了對它的闡釋權和設計權。事實上,市民的分類意識不是問題,環衛內部的調整不到位一直為人詬病,比如垃圾分類后混裝的狀況未有根本改觀。新政當道,如何在分揀環節保持開放性,平衡環衛系統與社企之間的利益,決定了垃圾分類的模式能走多遠,這一方面遠未有答案。
新政還要解決的老問題是各區之間的畫地為牢。在舊環衛體制下,曾經有過各區間垃圾排放權交易的設想,后因城管委重組而遭打入冷宮。在垃圾分類減量上以鄰為壑的行政條塊分割,削弱新政解決垃圾圍城的核心能力。而這一塊恰恰是部門利益的復雜之處,化行政壁壘為正面力量,自信的城管委在解決行政內部的牽制上也要有新的突破。
垃圾焚燒方面,本次城管委高調推出6個設點,理由是提高硬件處理能力。在現有選項中,除了焚燒確實別無選擇。但垃圾焚燒要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下:一是前端減量穩定有成效,二是焚燒技術要可靠無害,缺一不可。如果分類不力,焚燒壓力驟增,連鎖的惡果不堪設想。若焚化技術不能保證,更會陷廣州及市民于險境。
在垃圾焚燒技術上,前兩年曾經爆出利益輸送的疑云,焚燒爐及其執行標準因此受到質疑。新政不可能視若無睹,反倒更應該在這些關鍵方面取信于民,否則將打擊市民分類的信心,最終損害新政規劃。事實上,城管委本輪強推新政,遇到的民意質詢要弱得多。輿論環境對新政保持少見的寬容,這是部門謹慎做事的機會,絕非急躁冒進的理由。
從建設性的角度看,新政要為基層設計留下足夠的回旋余地。既然焚燒環節難以進入,屬于資本的操作范圍,那么至少在分類環節可做足,創造利益共享的平臺。這塊被環衛系統視為“雞肋”,不如開放讓小公司甚至收買佬自由進入。財政補貼也應專門扶持,培育社會力量,做大垃圾分類利用的基本面,勢必有利于補充行政不足和模式創新。
主管部門借新政取得頂層設計的優勢,大權在握,同時承擔更重的義務與更多的問責范圍,比如在焚燒環節絕對要杜絕利益腐蝕,既要有宏觀謀劃更要有微觀服務,廉政勤政的壓力不是變小而是變強了?傊,超越部門利益,超越對輿情的意氣用事,虛心與社區中的積極因素合作,希望垃圾新政戒驕慎行,廣州再也經不起折騰和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