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一單位被曝有19個副局長
王云濤/畫
據《新快報》報道:廣東佛山市高明區一個局出現14個副局長,被網友稱為“佛山最牛的局”。不過,網友近日又曝光高明區更加牛的一個局,該局竟然有19個副局長。3月15日,佛山市機構編委會的科長表示,媒體報道的高明“副局長扎堆”現象不是個案,整個佛山的多數單位都是如此,“副局長比較多”,是大部制改革過渡時期的合理現象。
網民:
高明某局副局長扎堆
日前,網民“dws0757”在佛山本地論壇曝光稱“佛山高明區市場安全監督局有14位副局長”,經媒體報道后,引來社會一片嘩然。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14日,該網友又在論壇曝光稱:“14個副局太少了!高明國土城建和水務局竟然有20名局長!”
15日,記者登錄佛山市高明區國土城建與水務局的官方網站看到,該局的領導班子結構為“1名局長(黨組書記),7名常務副局長,12名副局長”,與網民“dws0757”在網帖反映的人數相吻合。
根據高明區市場安全監管局官方網站的“機構領導”一欄顯示,確實有14位副局長任職。不過,今年3月初,原高明區市場安全監管局正式更名為高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保留食品監管和文體旅游監管兩大職能,并重新單獨設置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記者從高明區政府網找到這份發自3月8日的通知發現,該人事任命通知寫明:有10名同志被任命為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或副局長,另有4名同志被任命為該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探因:
保留副局以減少改革阻力
對于“高明區市場安全監督局被曝有14個副局長”一事,高明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2010年6月大部制改革實施以來,原高明區市場安全監管局吸收了包括負責農產品進口、食品監管、文廣新、執法等多位副職進入該局工作,該局副局長人數達到14人,存在職數超指標問題,而此前這些副職人選都分別在不同的部門任職。
該負責人表示:“大部制改革后,有些區級政府部門副職會有10多位,是因為業務量大、分工細的原因。”今后五六年,將按照“自然減員”來對這些副局長進行“內部消化”,而在副局長退下后,才會安排新的提拔任命。
15日上午,上述的高明區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在人事安排方面,高明區與其他四區(順德、南海、禪城、三水)“沒有兩樣”,“改革一開始就讓原來的領導干部不再任職,會影響隊伍的穩定性,導致人心惶惶,增加改革阻力”。
回應:
改革過渡時期的合理現象
15日,佛山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行政機構編制科科長蔡國雄指出,“副局長比較多”,是大部制改革的一個過渡時期的合理現象。
他表示,當年佛山進行大部制改革,政府部門由五六十個單位合并為16個大單位。在原有人員不減退以及保留原職的前提下,以致出現“副局長扎堆”現象!斑@些副局長大多數在四五十歲,正值當打之年,我們不可能免去他們的職務,或另任其他職務,而是繼續保留他們原來的職務待遇。”
蔡國雄坦承,佛山大部制改革才兩三年,人員退休和調動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進行過渡。佛山實施大部制改革后,合并的大單位除了設置“局長”一職,還設立多個“常務副局長”、“常務委員”等職位。這時的常務副局長一般是以前的正局長,而常務委員是以前的副局長。
專家說法
“領導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丁力認為,大部制改革不能讓一部分領導干部的利益受損,這在道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老百姓、對改革的評價會產生負面影響,讓老百姓質疑這改革是“真轉”還是“假轉”。
對于大部制改革中的人員安排來說,“自然減員”不是很好的選擇。首先,這雖然照顧了少數人的利益,卻損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在企業改革中,工人說下崗就下崗,而政府改革,領導為什么就只能上不能下?”據《新快報》(來源: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