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順貧困山區:科技引領產業“換代升級”
科技引領產業“換代升級”
——來自長順貧困山區創新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查報告
綠殼雞蛋,含硒0.39mk/kg,是普通雞蛋的2倍,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獲得了國家農業部地理標識和原產地產品資源認證;高原紅富士高鈣蘋果,是全國唯一含硒、多鈣的稀有蘋果,已成功打入了深圳等高端市場。小米核桃殼薄色淺、果仁飽滿,在第二屆中國核桃大會上被評為優秀獎,長順麻山油核桃在首屆中國核桃節上榮獲銀獎……
近日,長順縣精心將520份綠殼雞蛋、520份高鈣蘋果、520份小米核桃、520份生態豬肉等農特產品運往深圳市羅湖區市場,實現長順縣對羅湖區“東西合作”的“直通”供應。
你能想得出這些優質農特產品是來自于一個喀斯特面積占了全縣總面積93.9%的傳統農業縣——長順縣嗎?你能想得出,就是這樣一個山區貧困縣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對羅湖區市場進行“直通”供應嗎?
帶著這個問題,近日記者走進了為羅湖區提供高鈣蘋果、生態豬肉等農特產品的長順縣沙子關朱大學“果—豬—沼”立體生態農業園。
“這段時間用石硫合劑和水按1:5進行配制、噴灑可以有效預防落葉病”。全國綠色小康戶,全國農村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全國科普富民興村帶頭人朱大學和妻子正在給附近群眾示范怎么修枝打芽,怎樣進行果樹管理。
朱大學告訴記者,是農業科技使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自己會毫不保留地將這些技術傳授給種植群眾。幾年前,朱大學承包了沙子關的荒山,在縣政府各種科技項目、勵業資金的幫扶下,他把昔日的荒山變成了以精品水果和生豬養殖為重點的“果—豬—沼”三位一體的立體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成為全國科普惠農示范基地之一。目前,朱大學的立體生態農業園擁有一個大型生豬養殖場,養殖能繁母豬65頭,存欄肥豬150頭,年出欄生豬1500頭以上,修建100立方米沼液池2個,年產沼液400立方米(約32萬公斤),供應130畝精品蘋果每年所需農家肥,年產優質高鈣有機紅富士蘋果25萬公斤以上,產值近300萬元。通過基地示范帶動,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已覆蓋3個行政村,15個村民組,350戶農戶,種植精品蘋果近1000畝,養殖生豬2000余頭。
長順縣科技辦主任倪敏告訴記者,近年來,長順縣按照實現“結構最優、幅度最大、效益最好”的“三最”目標,全面掀起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的熱潮。長順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著力壯大綠殼雞蛋、高鈣蘋果、小米核桃、紫王葡萄等特色產業。
為壯大精品水果產業,進一步在精品水果產業發展中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長順縣科技局以黔南州作為貴州省科技特派員制度整州推進試點的契機,在認真總結貴州“紅櫻桃”優質蘋果種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引進黔南州首席科技特派員、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樊衛國及其果樹研發團隊,并明確他們的11名博士在該縣首席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貴州大學投資70萬元,縣科技局投入項目經費50萬元聯合建設長順縣博士工作站,建成集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研究開發、新成果展示及人才培訓為一體的“貴州省果樹工程中心長順試驗站”,解決了長順縣優質果品產業的發展由傳統種植方式向著科學化、產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的技術支撐問題。2011年,縣科技局與貴州大學合作組建的福斯特果樹工程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公司+基地+科技特派員+農戶”的模式進行有益嘗試,轉化科研成果,向農戶提供50萬株刺梨苗、100萬株核桃苗、20萬株葡萄苗,為財政節約了700萬元苗木引進資金,減輕了財政負擔。
為積極探索當地石漠化治理及林下養雞等山地立體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長順縣聘請貴州大學農學院歸國博士程劍平為長順縣首席科技特派員,在威遠鎮實施總投資100萬元的“貴州喀斯特山地區石漠化治理與高效農業水管理的技術研究”項目。該項目的成功試驗示范,打破了在石漠化地區不能養魚的禁錮,實現了在石頭縫里種植高效經濟作物的夢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長順縣把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技特派員網絡建設納入了工作的重中之重!笆晃濉逼陂g聘請了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樊衛國、干部管理學院副院長林嵐濤、貴州省政府高級農業顧問劉振業、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程劍平、貴州大學農學院果樹學博士潘學軍等專家學者開展各種科技培訓,受訓人員覆蓋了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村干部、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管理工作人員及從事不同產業的農戶。長順縣通過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經濟組織建立科技特派員網絡,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威遠工業園區,成立了科技辦,科技辦向園區的每個企業都派駐科技特派員,加強企業科研力量,幫助企業提高生產力。
2007年—2011年,長順縣共向國家、省、州科技管理部門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5項,獲得立項支持30項,其中國家科技項目國家富民強縣計劃、國家星火計劃3項270萬元;省科技計劃項目13項290萬元;州級計劃項目14項87萬元。長順縣威遠生姜專業合作社正是在國家星火項目的扶持下,實施“姜套包”項目,2011年,合作社輻射帶動的生姜種植農戶有3600多戶,種植面積達1.3萬畝,產量3250多萬公斤,按目前市價每公斤三四元計算,產值約1.2億元,不少科技大戶的年收入近10萬元,使生姜種植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長順縣在組織實施各級科技項目過程中,采取項目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先后建成了“威遠農業科技園區”、“景云關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廣順休閑、觀光、高效農業科技園”、“威遠百畝姜套包種植示范基地”等20多個實訓基地,平均每100戶種植養殖戶就有一個實均基地。這些實訓基地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運用,對全縣以工業化理念抓農業,努力實現現代農業的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開發、科技支撐、市場運作、產業經營的現代農業運行機制,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實施多個科技項目的示范、引導,有力推動了該縣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目前全縣養殖綠殼蛋雞100萬羽,種植蘋果3.5萬畝、核桃6萬畝、紫王葡萄種植4000畝,實現了農業的“換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