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調控松綁暗流涌動
路透北京3月1日電---中國"兩會"(全國政協和人大會議)召開在即,圍繞樓市調控政策走向新的博弈格局開始明朗,這次充當挑戰者的是受土地財政驅動、謀求松綁房地產業的地方政府,而作為維護者的中央政府則屢次重申堅持調控不動搖.
"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持續近兩年後,從佛山到成都,再從蕪湖到上海,地方政府尋求政策松綁的暗流涌動,卻無一例外遭遇中央政府調控從嚴的高壩阻擋.在撲朔迷離的政策博弈中,著眼經濟的地方政府沖撞試探,將持續考驗中央在換屆年的政治決心.
"此前幾次地方政府樓市政策松綁幅度過大,超過了中央限於首套自住的微調大框架,所以只能是曇花一現.但從本質上看,地方松綁仍然是利益驅動的問題,"中原集團研究中心高級經理劉淵表示.
他分析稱,從近期政策的反復可以看出,目前中央政府調控的決心,以及地方政府扶持市場的意愿.但在未來調控初顯成效,房價確實回落後,各地是否還能堅定不移、不打折扣堅持調控則需要繼續觀察.
中國上海市政府近日明確可購二套房的本地戶籍范疇,此舉意味著此前"居住證滿三年可享本地戶籍購房資質"已無可能.蕪湖市此前亦宣布購自住普通商品房免契稅獲補貼,但隨後該市宣布上述微調政策暫緩執行.
而針對剛需首套房的的松綁則得到了默許.從去年四季度至今,已有10多個城市及部門在住房標準、公積金、土地等多方面對樓市政策作出"微調".除天津外,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個城市均已調整普通住房價格標準;合肥、南京等城市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
地方樓市的放松亦一度點燃了地產板塊的反彈.上海地產類指數今年以來已上漲約14%,其中中國最大房地產公司--萬科(000002.SZ: 行情)上漲11%.
面對地方的"蠢蠢欲動",官方新華社周三發文稱,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仍處於關鍵時期,房價合理回歸的基礎仍不穩固.個別地區寄望房地產調控政策"轉向"的僥幸心理并不現實,調控不允許任何變相的松動.
**土地財政頑疾**
在持續的樓市調控下,中國土地市場已明顯降溫,加之銷量的持續低迷,已令房地產相關稅收和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受到很大影響.而"土地財政"的頑疾若難以改變,地方政府未來堅持限購從嚴將面臨很大挑戰.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數據顯示,2012年1月,十大重點城市的土地成交總占地面積為499.65萬平方米,同比下跌54.23%,總金額為252.1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58.52%.
"現在房地產調控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手段,"中國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稍早在一論壇上表示.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等組建的"REICO"工作室發布報告即指出,中國房地產之所以成為"國民經濟的毒瘤、癌癥",并非偶然,它折射和反映出的宏觀經濟體制中的"深層次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
"如果我們始終不愿去面對并認真解決'土地供給管制'和'低利率管制'這種癥結性問題,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面對房價反復高漲,政府反復調控的局面,""REICO"工作室博士岳國強表示.
所謂土地財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以2010年為例,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高達逾70%.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8,634.4億元,同比減少13%.
**地方松綁或將繼續**
去年底以來,中國住建部及央行先後釋放出要滿足首套房貸需求的信號,這給了地方政府微調限購政策的希望,不斷在試探中央調控的底線.而未來這場博弈或遠遠沒有結束.
"地方政策微調難以動搖國家進行房地產調控的決心和方向...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將貫穿到整個調控始終,"首創置業(2868.HK: 行情)董事長劉曉光表示.
劉曉光分析稱,目前一些地方限購政策微調被叫停的原因,主要是怕帶動更多的城市效仿,涉及宏觀大局問題.
但他預計,未來政策的微調肯定會出現,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地產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很多剛性需求需要保護;同時此前出臺的"一刀切"的調控政策肯定會出現地區差異性,亦會出現差異性調整.
中國央行在2月初明確表示,2012年將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設的支持力度,滿足首次購房家庭的貸款需求.此舉為央行在住建部之後再次表態將滿足首套房貸需求.
在談及地方政府是否會再出臺松綁政策時,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表示,"兩會之後大家可能會趁你不注意時候再做點啥,兩會之前肯定是為了兩會的穩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