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華為成長呼喚二次改革
摘要:南巡成為中國歷史的關鍵詞匯
南巡成為中國歷史的關鍵詞匯。
沒有南巡,年廣久的囚犯身份不會改變;沒有南巡,1992年的中國將大步向計劃經濟回歸;沒有南巡,不可能有中國出口紅利;沒有南巡,就不可能有日后成為中國市場經濟象征企業的華為、聯想與萬科———一句話,沒有南巡,中國市場經濟在走出第一步之后,有可能倒退兩步。
如果把中國的市場化比做火箭,在第一級脫落之后,我們需要第二級提供新燃料,無論以何種方式,無論是南巡還是北狩,關鍵是能夠集中起市場的向心力,在平衡效率與公平的基礎上,使中國向著健康的市場經濟邁進,而不是向權貴市場經濟回歸。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夠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什么制度,只要能夠建立起公平高效的市場經濟,就是好制度。
第一次南巡正值中國市場經濟初起之時,有條件提出擱置爭議、集中精力搞經濟,當時的中國財富匱乏,任何財富的增值都能夠為所有階層帶來福利。而目前之所以需要第二次南巡,緣于財富積累之后,資源的分配權、企業的發展模式、財富的分配模式,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繞不過去的壁壘。
回看已從小草成長為大樹的企業,包括最具有國際色彩同時神秘感十足的華為在內,在微觀效率與企業架構上成為標本,實行徹底的需求導向,以科技創新立足,為全球的客戶提供及時的服務。到2011年底,華為在全球設立14個地區部,23個研發中心,32個聯合創新中心和45個培訓中心。在大戰略上,經過最近兩年的磨合,華為確立了云管端(云計算)、管道(連接)、客戶端的戰略構架。雖然華為還有強勁的競爭對手,但作為同樣具有競爭力的對手,受到市場各方的尊重。
一個華為可以成為樣本,千百個華為則可以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棟梁。如果幾十萬家企業都具有一流的市場導向意識,具有只爭朝夕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成本控制的本能,中國市場經濟就已成功過半。反過來說,當所有的企業都有了公平競爭的土壤,華為不再成為高處不勝寒的奇跡,市場經濟所需的資源配置、激勵機制,也就有了根本突破。
第一次南巡,成就了中國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與制造業產業鏈條,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中國企業才有了創新的動力與源泉;而落實南方談話的精髓,需要在創業制度上有所突破,最根本的突破不是扶持,而是公平的競爭環境。
以華為為例,華為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殘酷的競爭,身入競爭叢林磨礪出敏銳的嗅覺,對創新的追逐與企業的血脈同在,這樣的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經受得住時間與市場的考驗。而依靠扶持的高科技,或者與市場脫節,或者弱不禁風,在資金的澆灌下開出的高科技果實如曇花一現。因為沒有市場機制去篩選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與科研人員,作為墻上壁畫式的所謂創新難逃失敗的命運。
新一代華為的成長有賴于市場體制的深入,市場呼喚二次改革,呼喚南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