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分類真實性漸成銀行監管重點
【財新網】(記者 溫秀)貸款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度被作為2012年銀監會監管工作的重心之一,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也預示著銀監會監管目標已經從早期的不良貸款“雙降”到后來的“雙控”,逐步向提高分類的準確度和真實性方面。
周末召開的銀監會2012年監管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加強信息科技風險防范,著力降低信息系統的脆弱性。特別是要把基礎工作做扎實、把數據搞準確、把各機構的風險點搞清楚。要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確保數據真實、完整、可靠。要加強對資產分類真實性監管核查,確保分類準確無誤。
數位商業銀行風險條線高管透露,實際上從2011年起就已經在持續關注資產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一方面是因為資產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不良貸款水平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不良率和不良額均已顯著下降,甚至優于國際同業的平均水平,所以有能力也有可能對貸款分類上進行精耕細作。
有銀行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由于不良貸款比例已經較低,且經濟形勢比較復雜,不少銀行的資產質量承壓。今年,一些大型銀行都已經不再提不良貸款總額下降的目標,不良率也僅僅是持平微降。“繼續下降的空間不大,但加強分類準確度的余地不小,”前述人士并稱。
事實上,對分類準確度和銀行業基礎數據質量的憂慮,正是銀監會出臺一系列較為嚴格的監管標準的主要原因。
“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這一銀監會監管路線圖的提出,正是要求貸款準確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其風險,充足地提取損失撥備,進而真實地反映利潤,準確地計算資本充足率。
監管高層一直對于貸款分類的準確性有所擔憂。
“地方父母官的嚴重干預和借款人的強有力反抗,使得銀行在準確分類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加之企業行業等借款人的數據質量不高,也進一步影響到受IT水平制約而質量較差的銀行業數據,這些數據無法為防范風險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有熟悉監管理念的高層人士指出,撥貸比的提出正是對分類準確度的調整和糾偏。
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除貸款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以外,新監管標準要求貸款撥備率不低于2.5%,并且根據二者中較高的一個提取撥備。
2.5%撥貸比的提出,對一些銀行的經營行為造成了一定壓力,而坊間也有不少由此而生的爭論。不過接近銀監會的高層人士透露,由于當前中資銀行的同質同類現象十分嚴重,很難說誰比誰做得更好,所以監管當局要求中資銀行一律執行2.5%的貸款撥備率標準。
作為帶有“糾偏”意味的撥貸比的管理辦法,原定1月1日頒布實施,但由于尚未走完程序,下一步是否會進一步調整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