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趕”與“轉”的六盤水工業發展實踐
“換擋提速”看涼都——解讀“趕”與“轉”的六盤水工業發展實踐
核心提示
“十二五”開局之年,涼都六盤水一手抓提速,一手抓轉型,“換擋提速”實現了工業經濟“發展”與“轉型”的雙豐收,“工業強市”的成績單已然清晰。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六盤水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807.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2%,其中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395.43億元,比上年增長62%。
更令人欣喜的變化是,以工業主導型經濟為發展方向的六盤水,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已高達61%,多元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六盤水這座具有幾十年工業發展積淀的城市“老樹發新芽”,產業轉型升級邁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步伐。
趕超——拼信心定方向
豐富的資源稟賦,雄厚的工業基礎,一度成就了六盤水的輝煌,“江南煤都”的美譽承載著這座“三線建設”城市的驕傲。
作為“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六盤水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后發優勢逐步顯現,步入了厚積薄發、加速騰飛、全面跨越的新階段。
然而,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沖上波峰后,迅速回落,單純“吃煤飯”、“念煤經”使得這座正在崛起的工業城市面臨發展“尷尬”:在全國290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下降;生產總值在全省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居高不下……
從總體上看,六盤水欠發達、欠開發、底子薄、不平衡的市情仍然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在全省、全國加快發展、競相發展的態勢下,我們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雙重壓力。
是“資源詛咒”的結果?還是自身發展方向出了問題?
一直沉醉于資源型經濟紅利的六盤水人猛然清醒:“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六盤水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不趕不行,不轉不行”。
面對現實,六盤水決策層冷靜分析研判:發展速度慢、經濟總量小和發展方式粗放、發展質量不高是擺在面前的兩大主要問題。
市委書記王曉光對面臨的形勢有著清晰的研判:提速轉型,六盤水才能迎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加快轉型的提速期、推動跨越的攻堅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戰期。一句話,“六盤水步入了厚積薄發、加速騰飛、全面跨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六盤水的冬天總是特別的冷,可記者在紅橋新區的采訪,卻是在火熱的施工場地上進行的。凜冽的寒風沒有擋住建設者的熱情,在西南天地煤機成套裝備制造項目現場,彩鋼圍墻、展示廳、停車場修建基本結束。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機遇稍縱即逝,趕工期就是在贏未來。
運輸車往來穿梭,推土機奔走轟鳴,大塔吊輕舒長臂,建設大軍揮汗如雨……在各個工業園區,“趕”成為不變的主題詞。相關人士分析,對于六盤水來說,“趕”就是擴大總量,“趕”就是彌補差距,只有“趕”才能為六盤水下一步的轉型升級跨越贏得先機。
采訪中,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有干勁、有闖勁”的六盤水,更被這座城市敏銳的發展眼光、前瞻的發展謀劃所吸引。
以“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首要抓園區、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轉型、跨越抓項目”為行動指南,六盤水在新的征程上,以超常規的辦法和敢闖敢試的拼勁,抓工業經濟、推進項目建設、園區建設,形成了奮力爭先,增比、進位、突破,創業、創新、創優的良好氛圍。
六盤水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六盤水的“趕超”方向很明確,向著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發力”,變“地下”為“地上”、變“黑色”為“綠色”、變資源為資本,走出一條以煤為基、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路子。簡而言之,就是以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理念來重新解讀“吃煤飯”、“念煤經”。
轉型——提效益謀未來
資源型城市的路在何方?六盤水給出的答案是“轉型”。
轉型跨越,就六盤水而言,更具有別樣意義。就科學的發展來說,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是必由之路。
該市決策層認識統一:六盤水不僅要做大做強傳統產業,更要在轉型當中創新、創優,致力于實現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轉變,煤電基地向綜合性能源基地和現代產業基地轉變。
細數六盤水的轉型之舉,亮點頻現:
支柱產業煤炭,通過整合、兼并、重組,一改過去粗放原始的采掘方式,步入了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階段,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同時,煤炭的深加工也開始“發力”,鑫晟煤化工一期30萬噸甲醇項目建成投產,改變了這個城市幾十年來單純“賣煤”的歷史,步入了資源加工的新階段;
煤矸石發電、瓦斯發電……一系列過去的“廢物”重新尋找到了自身價值,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取得了經濟和環保的雙收益;
明陽風電、西南天地煤機成套裝備制造兩個快速推進的重大項目正悄悄改變著六盤水的產業結構,裝備制造不但填補了空白,更謀劃著這個工業城市的未來;
雙元鋁業的二期工程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一個科技含量更高的高壓電子鋁箔項目已“欣然落地”。這個由廣東博羅冠業電子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項目,將六盤水的鋁產業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
汽車制造、工業廢棄物制造新型建材材料、五金加工等等一系列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項目給六盤水賦予了更廣領域的“工業城市”概念。
一個個精心謀劃的產業園區陸續開工,一個個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項目相繼落地,六盤水的經濟類型更豐富了,在緊緊抓住工業經濟的前提下,六盤水人不僅感受到了產業基礎的能量釋放,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轉型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潛力。
市長何剛表示,每一個產業的轉型,均是“一點變,全盤活”。
僅就煤炭而言,早年因非法開采、亂挖濫采,采掘工藝落后、裝備水平不高等因素,行業整體處于虧損狀態。2000年,盡管煤礦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的2300多對,原煤產量卻創下自1993年以來的歷史第二最低點1533.47萬噸。粗放型的采掘生產經營方式看上去“轟轟烈烈”,實際上卻效率低、收益少。
2000年后,六盤水煤炭產業步入轉型發展的第二階段。打擊非法煤礦、關井壓產、關閉整合,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的硬舉措相繼出臺落實,煤礦數量急劇下降,而原煤產量卻開始節節攀升。2006年,六盤水煤炭產量歷史性地突破4000萬噸大關,達到4583.26萬噸;到去年,六盤水的280多對煤礦原煤產量再創歷史新高——6001.15萬噸,百萬噸死亡率由4.07下降到1.53,有力地支持了六盤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煤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同時,六盤水的煤炭產業又再次瞄準了一個新方向——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致力于把煤炭產業做大做強做深入。從過去單純的原煤輸出到煤焦,再到煤化工產品,六盤水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煤炭產業的高端領域進軍。
從單純的煤炭開采到煤電一體,再到煤—電—化,六盤水“轉”出了一片新天地。
相關人士表示,“轉型”不但增強了六盤水傳統產業的實力,更引出了相關配套產業,實現了“總量”和“增量”的雙促進,向著集群、集約、集聚的道路發展。
謀求大發展、推進大轉型、實現大跨越,已經成為六盤水全市上下的統一認識,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六盤水肩負著在全省發展中“走前列、作表率”和建設“全面小康先行區”的重任,換擋提速尤顯迫切。如今,全市上下正搶抓機遇,乘勢而進,順勢而上,努力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力求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新征途中,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