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湖灣:圍墾濕地華麗轉身
秋日傍晚時分,梁偉權時常會走出宿舍去散步。夕陽下,魚塘金光閃閃,甘蔗林隨風擺動,不時有白鷺從頭頂飛過,落在遠處水草叢中。這里,與11年前他剛來時并無兩樣。
梁是廣東江門新會銀湖灣管委會文化站站長。銀湖灣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的崖門水道西岸,東與珠海市斗門縣隔海相望,西與臺山市都斛鎮相連,北接崖門鎮,南臨黃茅海。這里原本是一片海灘,1969年開始圍海造田,才形成如今大片的綠洲。
2000年他大學畢業,來到銀湖灣工作,當時這里叫新會圍墾工程指揮部,2005年才易名為銀湖灣濕地公園管委會,兩年后改為現名。
隨著名字的更改,銀湖灣也試圖來一個華麗的轉身,由農業經濟步入旅游經濟,有一個度假區已經開工。
銀湖灣的故事
銀湖灣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
未開墾前,銀湖灣是銀洲湖出海口西側的一塊灘涂。銀洲湖是潭江的最后一段,潭江從新會港到入海口的這一段,當地人習慣上稱為銀洲湖。潭江是珠江水系的一條徑流,發源于廣東陽東縣。
銀洲湖出海口是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的崖門,而銀湖灣剛好位于崖門與珠江另一出海口虎跳門交匯處的西面。如果時間在往前推進,就會發現,銀湖灣的形成,要得益于“沙進海退”。
“廣西崩山,廣東成田”。地處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新會,主要受西江支流和潭江水道的影響,每年上游的洪水夾帶著泥沙,順流而下,在崖門和虎跳門外,受海潮頂托而沉積。尤其冬令夜潮的咸水季節,海邊村莊的水頭,一夜間便沉淀了一層泥漿,群眾稱為“咸潺”,地理科學叫絮凝作用。因此,海口門外灘涂的淤漲,是個自然規律。
公元前的新會,會城至都會一代還是海岸,到公元960年前后,才逐漸形成銀洲湖和崖門。那時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線,每年向海中推出30多米。建國以后,隨著江河上游的開發,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線,平均每年向海中推出70多米。
所以,現今新會的地貌,其發展與形成,大體上是一部圍墾歷史。從明末清初到新中國成立的300年內外,新會南部的崖南,先民們開墾了6000多畝稻田以及2000多畝旱田。人們聚居逐漸形成7條村落,共計農民2000多人,漁民500多人。
崖門形成之后,作為珠江出海口之一,并無特別,直到1279年南宋王朝于此覆亡,它才在歷史上名聲大振。
那一年,元朝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南宋王朝在新會崖山建立的小朝廷。宋室左相張世杰率20萬大軍,將船只連在一起,與元軍在銀洲湖上血戰23天,終究不敵,被元軍拔下軍旗。右相陸秀夫見突圍無望,背著南宋五歲的小皇帝跳海身亡。張世杰則率殘部順海南下,途中遇颶風全軍覆滅。
圍墾時代
未開墾的銀洲湖非常荒涼。圍墾指揮部所在地古洲角,過去荊棘叢生,蛇行鼠走,滿目荒涼,一直以來被稱為“鬼咒角”。這一切,在42年前開始改變。1969年6月,當時的新會縣領導決定在那里圍海造田,向荒灘要糧食。同年11月,成立了圍墾指揮部。其總體規劃是造地面積10萬畝,分級進行。
1971年,新會全縣20多個公社4000多名民兵,進軍圍墾。“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是我們如今難以想象的。”梁偉權說。
新會2001年編制的《造地人》一書中,有文章是這么描寫當時的自然環境:海邊蚊子特別多特別餓,附在人身上拼命咬,一咬一個紅疙瘩,又癢又疼,一手拍下去滿是血;太陽落山后,是一群一群的大蚊子,驅之不去……還有沙虱,不分晝夜,難以躲避……”
開荒者用鋤頭、扁擔和漂泥板等極為原始的工具,在圍堤筑壩。他們陷在齊腰深的淤泥里,用雙手,一層稀泥一層樹枝,把海灘上的堤壩壘起來。但剛壘好,又陷下去或被潮水沖走,他們不得不一次次重來。
就這樣,以人海戰術式的“人肉”開荒,1978年,完成第一、二級造地1.4萬畝。一級造地成圍后,墾區人員試種了一些植物。結果,甘蔗平均畝產5噸,紅蘿卜一個幾斤重。
1988年,三級造地的第一期工程1萬畝完成,1999年,第二期4萬畝也完成。當然,從1987年開始,圍海已經不是完全肉搏,而是逐漸采用機器。1999年,圍墾區工造地6.4萬畝,累計完成土、沙、石2735.983萬立方米。如果用這些土方來筑一條高1米、寬10米的路,從新會圍墾到北京還綽綽有余。
1998年,墾區的農業產值為9016萬元。“銀湖灣九寶”非常有名,“樹上三寶”,柑、桔、橙;“地里三寶”,芋、葛、藕;“水中三寶”,魚、蝦、蟹。工業在墾區也有一定發展,1998年,該地工業產值達到4350萬元。
到了21世紀,銀湖灣的圍海還在繼續。2009年4月,廣東的圍海造地計劃—“藍色國土規劃”獲國務院批準,銀湖灣1.78萬畝區域建設用海項目成為廣東圍海造地特批項目之一。
“我們現在圍海,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圍海是為了造田,但是我們現在是有項目建設需要,才去圍海。”梁偉權向記者解釋道。
轉型之路
梁偉權所言的“項目”,就是銀湖灣近年來致力于推行的旅游度假區項目。
2000年,梁偉權來銀湖灣時,墾區指揮部經濟收入主要是土地租金和農業稅。“但2004年國家宣布取消農業稅后,我們的收入就少了一部分。”梁偉權說,“另謀出路是必需的。”
2005年,銀湖灣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掛牌,圍墾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即濕地公園管委會與圍墾指揮部)運作,并逐步實現“濕地公園管委會”取代“圍墾指揮部”,最終完成圍墾區的轉型工作。這意味著,圍墾開始轉身,由低附加值的農業經濟轉向旅游休閑。
“我們自然環境很好,新會又要打造珠三角的休閑之都,所以我們決定搞生態旅游。”梁偉權解釋道。
農業用地租金目前每畝每年2000元,而商業用地租金則高達1萬元。更不用說發展旅游的其他效應。
2005年,該管委會委托上海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進行生態旅游的概念性規劃,將銀湖灣化成三大片:濱海濕地保護片,生態休閑度假片和旅游農業示范片。
2006年底,由香港和記黃埔[72.00 2.06%]地產集團投資21億元開發建設的游艇旅游度假區項目正式落戶銀湖灣,這是銀湖灣第一個大型旅游投資項目。
該項目總用地規模為3500畝,將以水文化為依托,游艇為品牌,打造粵港澳地區高端的水上休閑度假區,主要開發內容包括度假酒店、游艇俱樂部、游艇會展商務中心、意大利風情小鎮等,預計8年內全部完成。
隨著游艇旅游度假區項目的推進,該項目的龍頭拉動效應已逐漸顯現,計劃投資1.5億美元的國際健康度假村項目已簽訂了投資意向書和協議書。
梁偉權站在海堤上,指著海對面的珠海斗門,“海泉灣就在那里,我們的自然地理環境跟它完全一樣。”
海泉灣是珠海有名的旅游度假區,是國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國首家“國家旅游休閑度假示范區”,由香港中旅開發,2006年開門迎客。
然而,近在咫尺的兩個地方,有兩個旅游度假區,同質化競爭之隱憂猶存。更令人擔憂的是,離銀湖灣不遠的廣州南沙,也在搞游艇度假區,內容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