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獻計南沙新區開發:南沙應先確定不開發區
與會專家圍繞南沙新區開發建設如何貫徹“科學開發、從容建設”的核心理念、如何前瞻性地做好南沙新區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等話題,進行了熱烈研討,提出了很多對策和建議。
堅持定位于粵港澳合作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認為,南沙應當考慮好定位, 首先就是成為廣州發展新的增長極;第二,南沙需要扮演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高端引擎的作用;第三,我國推動海洋戰略的沿海基地;第四是太平洋西岸新月形經濟帶崛起的發展極;第五,華人資本國際化的總部基地;第六, 成為21 世紀制度創新的試驗場。
他表示,南沙應當進行隔代超越,應當盯著第三代、第四代的城市形態進行思考,才會具有未來20 年、30 年、50 年的城市可持續競爭能力。
“南沙的開發建設堅持做粵港澳合作這篇文章,才是最大的定位。”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魯云表示,到現在為止,國務院批準的有五個新區,每一個都有一個區域的功能定位,唯獨缺了華南地區。“如果廣州市要爭取將規劃戰略上升到國家層面的話,粵港澳合作是最大的定位,前海是深港合作,橫琴是珠澳合作,而南沙是粵港澳合作,而且是全面性的。”
“南沙的開發,首先要有主體功能區,要確定開發邊界,首先要設立不開發的區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勁松認為。
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楊再高認為,南沙的定位,最早的有國際智慧城、濱海新城, 還有珠三角的新樞紐、綜合示范區、珠三角轉移新平臺、新載體、新引擎等等,都不是太統一。
中山大學 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珺認為,目前,南沙的定位還存在著爭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寧可荒不要慌,將一些東西留給后人開發。
建設新區不是只搞房地產
張勁松表示, 南沙要有開發模式上的創新。要有別于第一代所謂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開發,也要有別于第二代以園區為聚集而進行的一種開發。
他認為,一開始就要注意房地產制度怎么做。“一說開發南沙,馬上房價過萬,這不是好事, 一定要控制好才有發展空間。南沙開發新區建設不是房地產建設。”
李魯云表示,現在在城市開發里,一定要控制城市開發建設的節奏, 香港開發了上百年,土地開發強度是27%,珠三角已經超過了40%, 如果南沙不控制好土地成本, 未來城市開發就將會是高成本地區,這是很危險的。
按規則辦事創新社會管理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葛洪義提出,南沙應該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建成創新社會管理的實驗區。
“法治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按照規則辦事。”他表示,話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 因為按照規則做事就是不按照領導人的說法辦事。
他認為, 法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政府應該學會按規則放權。
“能不能借新區建設,闖出一條社會建設的路子? ”他建議,南沙新區的建設,就可以形成小政府大社會, 社會管理就能夠得到,在全國走出經驗,而且廣州市又是廣東省民主法治建設的實驗區。
廣外攜手萊切斯特大學在南沙辦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隋廣軍透露,該校26 日將和英國萊切斯特大學簽訂合作協議, 在廣州南沙建設一所中外合作的教育機構。(田恩祥陳秋月)大坦沙確定建“花園城”
計劃中的大坦沙大橋將加快動工
羊城晚報訊 記者田恩祥,通訊員黃少江、穗府研報道:大坦沙將建成“花園城”。17 日下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廣州市荔灣分區AL0201-AL0207 規劃管理單元(大坦沙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廣州市“十二五”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廣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市長萬慶良強調, 要進一步完善大坦沙地區的規劃和實施方案,規劃、建設好各類配套基礎設施, 把大坦沙地區建成廣州最適宜生活、就業、休憩和居住的“花園城”。
根據《廣州市荔灣分區AL0201-AL0207 規劃管理單元(大坦沙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大坦沙地區定位為“國際化的花園島嶼, 現代服務業新業態地區, 具有嶺南西關文化風情的商貿、文化、居住、旅游區”,控制居住人口10.9萬人, 總建筑容量控制在604.84 萬平方米以內。
大坦沙是受珠江環抱的獨島, 改造的最大問題就是島內與外部交通連接的問題。規劃提出地鐵是承擔大坦沙地區交通的關鍵角色, 地鐵5 號線和6 號線將在島上設置站點。規劃還將完善白沙河大橋、白泥河大橋及島南的珠江大橋,而計劃建設的大坦沙大橋、快捷路二期工程的建設也將進入“快車道”。
另外, 將預留兩條過江通道連接大坦沙與中心城區,增加島內南北向通道,在環島濱江及島內河涌兩岸地帶打造親水慢行系統,并結合地鐵站、公園等設置7 個自行車租賃點及自行車交通網絡,實現交通的“外通內暢”。
不過,對于“花園島”的新規劃,坦尾村民珍姐淡定地抱觀望態度。“近幾年,對大坦沙的改造規劃就沒停過, 一時說做‘創意島’,一時又說要做‘光電島’,現在又來一個‘花園島’,這些年改來改去,大坦沙還是那個大坦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