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釋放市場能量 長珠三角四條經驗
時間:2013-12-18 15:11:51 | 信息來源:價值中國網 | 發布者:pei
中三角地區連接東西,人口多,市場大,發展前景好。改革頭20年發展落后于東部,既有“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國家戰略和政策的原因,也有中部地區改革動作較慢的原因。下一個10年中三角發展要想快一些,就要加快改革,通過加快改革來釋放市場能量。
中部怎么崛起?我認為,可以從長三角、珠三角崛起中找原因,學經驗。東部地區特別是兩個“三角”——珠三角和長三角,用30多年時間實現經濟崛起,主要有四條經驗。
第一,經濟崛起靠產業。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中三角經濟發展的動力,弱在產業發展的綜合動力不強。最近十多年,湖南的工程機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比較強大了,湖北以“光谷”為載體的光學產業也開始起步,但“兩湖”地區的產業發展機制還存在缺陷,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還未建立融合互動發展機制。未來中部經濟要崛起,關鍵看是否建立起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的機制。
第二,產業崛起靠市場。中三角要走產業和市場融合發展的路,要學現代產業和現代金融市場融合互動的經驗。
第三,市場崛起靠創新。未來中三角的企業,要想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提升自己的地位,關鍵是要提高創新能力,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來提高競爭力。
第四,創新實現靠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國家提出了國家層面的改革頂層設計,但是,這些改革最終要落地,要接地氣,即使政府職能轉變了,政府給社會、給市場、給企業放權了,如果企業沒有創新,就談不上“釋放改革紅利”。所以我認為,今后的國家改革,要著力建立能讓企業不斷創新的體制機制。中三角今后要在改革方面多做一些事情。國有企業主要改革產權制度,民營企業要改革經營的機制和方式。
明年經濟:穩中有升
我預計,今年全年GDP增速為7.8%。分季度看,一季度7.7%,二季度7.5%觸底,三季度7.8%,四季度可能比三季度略快一點,這樣季度走勢為“V”形,和去年四個季度的“V”形共同構成“W”形路線。
從年度看,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和去年基本持平,去年初步公布是7.7%,后來調整為7.8%,今年預估值7.8%和去年構成一個“一字形”,增長非常平穩。明年可能突破7.8%,實現8%左右的增長水平,但加速不會太明顯。
從中長期趨勢看,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從1949-2010年的“山區模式”轉換到“平原模式”,從大起大落轉換到均衡增長,到2020年的經濟增長將以8%左右為軸心,上下波動很小,周期性上升幅度不會很大。
模式轉換的主要原因是發展階段變化:一是城市化速度放緩,二是東南沿海的工業化轉到后工業化,三是人口紅利逐漸減少,四是低價出口空間收窄。當然,“基數”變化也很重要。改革初期,經濟增長10%只需要四五百億GDP,現在增長10%要五六萬億GDP,就是說即使現在GDP名義增長10%、實際增長7%,擴大的GDP總量規模相當于改革初期100多倍。所以,經濟在“七上八下”區間內增長,仍然屬于快速增長。
從小周期看,明年的房地產投資、公款消費會進一步減速,但制造業、服務業投資及國內私人消費和出口明年的增長將略好于今年。看明年經濟,亮點不在增速,而在體制改革和結構轉型。預計貨幣政策繼續穩健,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在今年的水平上下。所以,明年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不會大規模政策擴張。
在均衡增長和結構轉型中,依然存在許多發展機遇。包括民營資本的發展、產業的股權投資、創業創新、資本市場投資、新興產業的投資等機會都會增加。這些機會主要來源于市場放開。從新一輪改革來看,金融改革尤為重要,重點是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邏輯上要求金融市場開放,要求資本管制逐步松綁。這將是一場革命性變化,會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革命性影響。